古人学书法顺序,初学者可避免少走很多弯路

古人学书法顺序,初学者可避免少走很多弯路

22~24岁,草书,王羲之帖

25岁,草书,张旭,怀素帖

其二:

13岁,篆书,《琅琊》

14~15岁,篆书,《峄山碑》

16~17岁,篆书,《泰山碑》张有、周伯琦、蒋冕篆书

18~20岁,古篆,《石鼓文》

21~23岁,古篆,《钟鼎文》

24岁,隶书,《泰山碑铭》《景君碑》

25岁,隶书,《鸿都石经费凤碑阴》

明代丰坊的《童学书程》,在上面的基础上改进完善,从用笔、次第、法帖、临摹等多个方面进行论述,标志着古代书法教育体系的高度成熟。

其中:楷书先大后小、行书先小后大、章草先小后大、草书先大后小,几个原则是学习书法的理论核心。是一个非常完整的古代书法教学大纲。

下面的这段话非常详尽,说清了学习书法的规律:

学书之序,必先楷法,楷法必先大字。

自八岁入小学,便学大字,以颜为法。

十岁乃习中楷,以欧为法。

中楷既熟,然后敛为小楷,以钟、王为法。

楷书既成,乃纵为行书。

行书既成,乃纵为草书。

学草书者,先习章草,知偏傍来历,然后变化为草圣。

凡行书必先小而后大,欲其专法二王,不可遽放也。

学篆者,亦必由楷书,正锋既熟,则易为力。

学八分者,先学篆,篆既熟,方学八分,乃有古意。

对于各家书法的传承关系有很清晰的一个认识。

整个“学书次第”,从8岁开始,到25岁,安排的明明白白,25岁毕业以前要临摹学习几十个帖子,楷行草隶篆无一不学。

反观现在的书法家,往往只学一家,甚至是一个字帖,还没写明白的时候就急着出名,当书法家了。

《童学书程》还说:“盖书本童子之学,有非儒者明体适用之务,故先贤有丧志之戒,是又当知轻重。”

意思是说:书法是小孩子的学问,只是为了实用,为了写字好看一点。沉迷在里面属于“丧志”的行为。

古代儒者更多的是研习四书五经,学习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问,书法并不放在心上。然而就是古人看来属于小孩子学问的书法,我们现代人也是望尘莫及。

看完这个,只会写点楷书、行草书的现代所谓书法家,还好意思说自己懂书法吗?

更多精彩内容,关注微信(ID:墨客岛),或者下载墨客岛APP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