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概念
空巢是近几年出现在人们生活中的一个新名词,很多人对这个词语可以意会而不能言传。那么,究竟什么是空巢呢?单从字义上讲,空巢就是“空寂的巢穴”,比喻小鸟离巢后的情景,现在被引申为子女离开后家庭的空虚、寂寞的状态。换句话说,“空巢家庭”是指身边无子女,又无他人照料的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。
据了解,在发达国家“空巢家庭”出现较早,现在十分普遍,老年人与子女同住的只占10%至30%,除了日本,大多数老年人均与子女分居。在我国,1993年,我国空巢家庭在有老人的家庭中所占的比例只有16.7%,而2003年上升到25.8%。我国目前的“空巢老人”有2340万之多。《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》显示,2006年,我国城市地区的空巢户为49.7%(其中单身孤老户8.3%,夫妻户41.4%);农村地区的空巢户38.3%(其中单身孤老户9.3%,夫妻户29.0%)。目前,这一比例还正在上升。调查表明,目前常感孤独的老年人在城市为18%,农村为30.9%。为此,解决老有所养、老有所管问题,杜绝类似的悲剧再度发生,已成为一个涉及千千万万个家庭、牵动着社会神经的敏感话题。
2.危机
空巢家庭背后是情感空虚 。空巢老人普遍都有一种“空巢感”,即孤独感,但这种孤独感里又增添了思念、自怜和无助等复杂的情感体验。有空巢感的老人,大都心情抑郁,惆怅孤寂,行为退缩。他们中许多人深居简出,很少与社会交往。
“空巢老人”的出现有六个原因:一是生活和住房条件改善了,许多老年人喜欢独居;二是计划生育使家庭结构小型化,家庭成员少了;三是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、经商、出国留学、工作等,有的家庭搬迁,留下“空巢”老人;四是对离退休后的生活变化不适应,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感到冷清、寂寞;五是对子女情感依赖性强,老年正需要儿女做依靠的时候,儿女却不在身边,不由得心头涌起孤苦伶仃、自悲、自怜等消极情感;六是心境抑郁,行为退缩,这些老人可能由于本身性格方面的缺陷,对生活兴趣索然。
3.干预
减少子女离家后对老人的心理冲击,避免空巢出现的情感危机,就要积极防治“空巢综合症”。
一要正视空巢。有些家庭对空巢心理准备不足,不愿面对,似在回避,误以为“空巢综合症”是一过度性的,岂不知忽视带来的负作用会更大,只有积极正视,才能有效防止空巢带来的家庭情感危机。
二要重燃激情,找回感觉。中老年人具有怀旧、恋旧的心理特点,尘封的旧情终难忘。所以,要振奋精神、重新设计晚年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勇气。
三要常回家看看。“找点时间,找点空闲,领着孩子,常回家看看……”
其实并不是要求子女们必须抛开自己的工作常常回家与父母相聚,空巢老人也不希望影响子女们的事业和前途。他们唯一的奢望只不过是,子女能多关心父母,能发自内心地做一些有益于身处空巢的父母的事情。与父母住同一城镇的子女,与父母房子的距离最好不要太远。在这一点上,日本人提倡“一碗汤”距离,即子女与老人居住距离不要太远,以送过去一碗汤而不会凉为标准。这是非常有意义的。对于身在异地,与父母天各一方的子女,除了托人照顾父母,要更加注重对父母的精神赡养,经常与父母通过电话进行感情和思想的交流。老人们大都可以过清贫的生活,却不能忍受漫长的对在外孩子的思念,那是一种撕心裂肺“催人瘦”的思念呀!父母最想摸到的并不是你寄去的汇款单,而是你那一张被父母哺育的脸啊!只有当切实地感觉到你自然的呼吸的时候,他们才感到踏实,才能睡得香吃得甜,这是任何物质享受都不能代替得了的。
预防“空巢综合症”,不能采用消极的应对方法,如赌博,不正当的娱乐活动等。面对日益严重的“空巢问题”,我国有关部门及各省、市、自治区正在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,积极应对和解决,如兴办社会福利机构,加强社区助老服务,来确保空巢老人的经济供养、医药费用、照料生活三大保障。